思政桃李 |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案例展示

来源:党委宣传部     时间:2025-05-06     浏览次数:

编者按:

躬耕育人沃土,静待桃李芬芳。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》精神,展现我们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匠心探索与实践智慧,学院将推出“思政桃李”栏目,聚焦“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案例”系列分享,以“立德树人”为根,以“深耕育人”为脉,记录思政教育与专业课堂深度融合的生动篇章,在这里,您将看到福农教师以“三农”情怀培根、以专业匠心铸魂的育人故事,感受“润物无声、立德于行”的教育温度。

一树桃李一树春,一方沃土一方情。让我们在优秀案例中汲取奋进力量,在育人实践中厚植教育情怀,共同谱写课程思政建设的福农新篇!

《园林规划设计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

开课学院:园艺园林学院

主讲老师:林燕芳

01课程简介

《园林规划设计》是园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,立足新时代职业教育要求,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、结合园林设计岗位标准,将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技能大赛标准、园林绿化工证书标准的知识点、技能点有机融入课程内容,以园林设计典型工作过程所需能力,将课程内容序化为11个项目,确立“绘绿人生景,规园助乡兴”思政主线,融入大国工匠、中华传统文化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美丽乡村等思政元素,凝练“文传、绿治、匠技、创景”课程思政体系,培养能因地制宜地规划和设计各类园林绿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。

02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

(一)建设方向与重点

秉持“耕读强农,与时俱进”的办学理念,响应“清新福建·绿色农业”乡村振兴战略,建成园林技术专业国家级骨干专业。本课程为园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,确立“绘绿人生景,规园助乡兴”思政主线,传承“艰苦奋斗、自强不息、敬业奉献、和谐发展”的福农精神,从“文传、绿治、匠技、创景”四个层面深化生态文明理念、绿色发展观,挖掘课程蕴含的文化传承、绿色美化、工匠精神、创新思维等思政元素作为课程思政重点内容。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,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、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,培育“通于艺·融于情·创于行”的高素质园林设计人才。

“园林规划设计”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图

(二)建设目标

课程建设核心价值、学科素养、职业技能、必备知识四维并进的教学目标。坚持立德树人、德技并修,梳理课程思政元素,凝练四个层面的课程思政培养目标,坚持以“德”为根本,以“技”为途径,实现德技双向并进。深化产教融合、协同育人,聚焦生态文明建设主题,校企专家共建课程思政微课、案例等资源,以项目为载体,在产教融合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。

(三)建设模式

构建“三师三课,四层四入”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

1.三师三课:除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外,课程引进技能大师,共同打造“析事课堂”“实景课堂”“大师课堂”。专业教师主导建设“析事课堂”,利用中国园林史、园林规划经典案例等热点内容,厚植文化传承意识,提升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;企业导师主导建设“实景课堂”,依托真实园林项目,利用实践与仿真教学环境,实地考察,搭建模型突破空间限制,实战学习园林设计,强化业界联系,启发创新意识,奠定职业精神;技能大师主导建设“大师课堂”,技能大师现场教学言传身教,开展花艺、茶学等技能大师课堂,通过延伸教学,传授精湛的技艺和丰富专业的经验,深化工匠精神,助力技艺传承。

2.四层四入:挖掘“文传、绿治、匠技、创景”四个层面思政元素,从“案例引入、内容切入、资源导入、实施融入”四个方面将思政融入课程内容;通过“案例引入”,引发学生思考,感悟文化传承的力量;通过“内容切入”将绿色治理意识融入专业知识体系,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,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。“资源导入”利用多媒体、网络平台等现代技术手段,展示优秀设计案例,拓宽知识探索边界,激发学生创作造景意识,使学习更加立体多元;“实施融入”阶段,通过项目实践、拓展技能教学等形式,厚植匠心,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、在体验中成长,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。

“园林规划设计”“三师三课,四层四入”

课程思政建设模式

(四)内容供给

创建“四库四站”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供给。课程聚焦美丽中国建设主题,从“文传、绿治、匠技、创景”四个层面,把园林史、生态文明、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、实践教学等有机结合,坚持“德技并修”,依据“岗课赛证”构建基于项目引领的“理论+调研+讨论+指导”课程链,将文化传承、绿色发展、工匠精神和审美意识等元素融入课程体系设计,实现价值塑造、知识传授、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。

线上资源依托省级在线精品课程资源,结合福建省园林绿化产业发展现状,建设视频资源库、思政案例库、作品案例展示库以及在线测试库,自主设计融思政视频、虚拟仿真、动画、音频以及习题资源;挖掘多形式思政案例,为课程教学提供充足供给;建设学生与经典案例展示资源,引导学生在经典案例中探新知,在学生案例中会总结;资源库内容逐年更新,突破空间限制,随学随用,思政内容灵活多变,符合当前学情,做到知识技能与思政素养共同提升。

线下资源依托校企合作,搭建“园艺智慧实训站、虚拟仿真实训站、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及思政育人工作站”,建设园艺智慧中心、搭建交互式虚拟仿真课程资源,丰富第一课堂教学方法;校企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,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,模拟真实工作场景;与企业合作建设思政育人工作站,带领学生参与下乡助农活动、红色之旅活动、乡村振兴志愿活动以及茶艺、花艺大师工作室课程,充实第二课堂教学资源;同时,挖掘课程相关技能竞赛、证书资源,真正做到德技双修、全程育人,培养“通于艺·融于情·创于行”的高素质园林设计人才。

“园林规划设计”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体系

03教学实施的具体案例

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方法,基于园林规划设计真实岗位,由浅入深设计“绘制公园绿地的局部设计图、绘制屋顶花园设计图”等8个典型工作任务,课程以发布任务为初始、完成任务为课程结点,以结果为导向,促使学生在学中做、在做中学,培养信念坚定、德技并修,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、良好的人文和职业素养、过硬的职业能力,“通于艺·融于情·创于行”的高素质园林设计人才。

“园林规划设计”课程实施图

04教学效果

(一)健全了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机制

本课程遵循“结果导向”,依托大数据信息化手段,通过线上任务发布,任务内容融合专业知识、职业能力、职业素养和思政元素,将过程性评价、结果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相结合,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化、考核内容全程化的“三合四融”考核评价机制,综合考量学生知识、技能和素养的全面提升。

(二)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成效

1.课程建设上,2023年10月被认定为“省级在线精品课程”,获国家级评选推送资格,2024年7月被认定为“省级继续教育数字化精品课程”项目。

2.学生层面:学生获技能大赛国赛二等奖(银奖)2项、三等奖1项,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(金奖)5项、二等奖5项、三等奖3项;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,荣获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一等奖1项。

3.教师层面:教师荣获教学能力比赛省赛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2项。课程负责人被聘为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园艺赛项裁判员、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(艺术插花)裁判员、福建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园艺赛项技术专家。

05教学反思

(一)存在的问题

1.教学设计层面: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的融合深度不足,课堂讨论多围绕技术问题展开,部分案例仅停留在表面解读,缺乏对设计价值观的深层引导。

2.学生参与层面:部分学生认为思政内容“与设计无关”,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;在一些实践项目中,学生更关注形式美感,忽略设计对社区、环境的长远影响。

3.教师能力层面:教师对思政资源的挖掘能力有限,缺乏系统化的思政案例库;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停留在政策解读层面,未结合课程特色创新教学方法。

(二)改进措施

1.重构教学内容:精选具有思政内涵的设计案例,结合红色景观、乡村振兴等项目,剖析设计背后的社会价值,设置“园林中的家国情怀”“低碳景观与可持续发展”等专题,将思政目标具象化。

2.强调学生主体性:鼓励学生自主挖掘设计中的思政价值,形成内在认同;采用“设计报告+思政感悟”双线考核,鼓励学生阐述设计中的价值观思考。

3.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:建立“课程思政案例库”,整合传统文化、生态政策、乡村振兴等主题资源;创新教学方法,如:在公园规划设计项目实践中增设“社会影响评估”环节,要求学生从民生、生态、文化多维度评价设计方案。